2015年,中国工程院成立了一个重大的咨询项目,名字就叫中国人工智能2.0发展战略研究。近年来,也一直在关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。
目前,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2.0时代,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人工智能不仅会有量的大发展,而且进入一次质的大飞跃,中国应予以前瞻性研究,尽快布局,率先策动。
产业界首先行动,IBM投资10亿美元组件Watson人工智能部门。
Facebook也在2015年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。2016年公布了10年路线图。
阿里巴巴走向广告自动设计、刷脸支付。海康威视研制智能摄像头,华为公司成立诺亚方舟实验室等等。
60年前,AI在美国刚诞生。其基本任务,都是用计算机去模拟专业人士,模拟人的专业知识,模拟解题的人,模拟翻译的人,模拟医生的知识,模拟下棋人的知识,模拟学者的知识以及模拟人的各种动作。但是60年以后的今天,我们看到,环境和形势起了巨大的变化。
有哪些变化呢,我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巨大变化。
第一个变化,是信息环境巨变。20年以前,我们还是几个人围着一台计算机转,后来变成一个人用一台计算机,而现在呢,我们一个人已经有几台计算机,计算机已经无处不在。
第二,社会需求也变了。我们的智能医疗、智能交通、智能游戏等,都在发生着改变。
第三,人工智能的基础和目标变了。
计算机模拟人的智慧变成了人机融合,最后将变成群体智能。这些新的一代的变化已经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特征,比如说第一个特征,大数据上的深度学习。第二个特征,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,比如DeepMind已经在为谷歌挣钱了。第三个特征,人机一体化技术,导向混合智能。第四个特征,跨媒体推理已经形成。就像看到一个人在吃苹果,苹果的形状、味道,就会在我们的大脑里活跃起来。第五个特征是无人系统迅速发展。
最后,我再讲一下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建议和研究方向。
中国新一代AI的重点方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:第一大数据智能,第二群体智能,第三跨媒体智能,第四人机混合的增强智能,第五自主智能系统。
10点39分,康奈尔大学教授、图灵奖获得者约翰·霍普克洛夫特登场演讲。
未来25%的人将会有工作,他们一周只要工作25小时,45岁就退休,他们只需要大学学历就可以工作。我预计,这个革命将在未来10年到来。
过去的工业革命我们致力于让体力活动自动化,未来我们会将智力劳动自动化。
2010年,计算机的图像识别错误率高达25%,现在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3.57%,而人类经过训练之后错误率仍达到5%。
我每年都会带30个中国学生去康奈尔大学到美国为期一个月的实习,去年他们花了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小应用,基于小布什年轻时候的照片和一对老年人的照片,就能模拟出小布什老了之后的照片。
他们进一步做了个图像识别系统,可以基于深度学习合成欺骗性很高的图片。
AI是真实的吗?目前,人工智能是更高级的识别系统,AI并没办法了解过多的东西,现在她知道自行车长什么样子,但对于更复杂的识别还需要进一步提升。也就是说,AI没法达到人的识别能力。
AI每年都会有一系列的突破。很多公司涌入人工智能,他们集中在交互、深度学习领域。中美之间的AI公司也有差异,比如中国关注人工智能应用,用来推动经济发展,美国更关注理论。
11点14分,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、《未来简史》作者尤瓦尔·赫拉利上台演讲。
我们面对的是从40亿年前地球有生命开始至今,最伟大的一场革命。之前,我们遵循的是自然选择,无论是小的虫子还是巨型恐龙都是如此。但接下来,生命会由智能设计完成,不是上帝的设计,而是人类的设计,比如阿里云、腾讯云这样的系统。
AI带来的第一个革命,生命会从有机生命体变成无机生命体。第二个革命,我们会走出地球,之前无论对于人和植物都无法在外太空生存,如果变成了无机体,那就可能实现这一点。
第三个革命来自于社会变革,最明显的变革来自于就业市场,成千上百万的人都会失去工作,就像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些阶层。接下来会产生无用阶层,他们没有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。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。但没人会知道2040年的就业市场长什么样子,所以也没办法判断现在的孩子应该学什么。
所以,我们现在应该交给孩子,找到自我,适应变革。2040年,世界最大的不变是不停在变化。
在医疗方面,计算机可以帮人类做手术,但很多人说医生可以照顾病人的情感,所以不可替代。不过未来即使在治疗心理疾病,AI也可能比医生要有优势。未来计算机会识别病人的一系列信息,比如通过脸部肌肉的细微变化和语音人类的情绪,来精确判断病人的情绪。
有一件事情,AI是不能替代人的,那就是意识。我们现在看到了很多智能融合,但人们对于智能、意识的概念比较模糊。智能是找出办法解决问题,而意识是感知外界信息的能力,比如愤怒、爱情、高兴等。
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通过智能和意识一起来解决问题。过去,AI在智能领域做得和人相近甚至比人更好,但在意识方面做得不够。95%的科幻小说告诉人类,机器会产生情感,会愤怒会恋爱。而到现在为止,还没有证据表明计算机会发展处意识,挑战甚至超过人类。
过去几百万年,哺乳动物慢慢产生智能。计算机如果要拥有智能,他们要用的时间非常短。接下来,人和机器可能会融合。
为什么机器没有意识?因为人类对于意识的理解不够多,所以到现在为止,我们还不能创造出有意识的机器人。意识是个主观的东西,这种感受是一个接一个的,人们对于大脑和意识都不甚了解。
然而,现在生命科学的教条中,大脑产生意识,他们解释大脑是个生物化学的载体,让他们能做出决策。我们假设意识都需要收集数据处理数据,给出结果。就像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:生物都是算法。那么,我们的感官都是算法的一部分。
举个例子,一个猩猩想吃香蕉,但在香蕉树边上有个狮子。他需要做出决策,是否冒着危险去吃香蕉。这其实是个数学概率问题,不吃香蕉死掉的几率和去吃香蕉被狮子吃掉的几率,哪个会更大。猩猩需要手机一系列数据,如果面对的是小的青香蕉,或者是成熟的大香蕉,结果会完全不一样。计算这些可能性,会帮猩猩做出决策。
我们可以看到,它没有拿出一张纸做计算。但它的大脑在不断计算,数百万的神经元正在工作。最后的结果不是以数字的形式出现,而是以情感和行动出现。比如它非常害怕狮子,会马上逃跑。如果狮子在睡觉,它可能会挺起胸膛,去摘香蕉。
这其实就是我们对待世界方式的一个缩影。但我说的计算机会有意识的推断还是有两个缺陷。首先,我们并不知道大脑怎么产生意识,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看到一些联系,大脑某个部分有相应的反应,有些区域控制恐惧,有些区域控制爱,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这些领域让人获得各种情感。这点已经可以实现,但我们还是不知道意识是怎么产生的。
其次,我们能分析大脑,但无法分析意识和认知,因为会被人类情绪所影响。
古老的东方有一种观察自己意识的手段,那就是冥想。赫拉利每天会有两小时做冥想。他的老师来自于卢王卡,交给他“帕萨那冥想”方法。
面对911恐怖袭击,有的人会感受到生气,有的人会害怕,恐怖分子可能会开心,电视画面和大脑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感知,每个人的感知结果都不同。我的经验是,人类需要观察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,到底愤怒是什么。
对于了解意识来说,就像是在大山下面挖地道,从两边工作会更容易一些。我们不知道大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,但我们知道大致的工作原理。我认为AI不能简单聚焦于智能,而且要研究意识。
用AI 的力量做什么。作为一个历史学家,人类在获得权力方面做得很好,但在权力转化为快乐方面做得不好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比以前的人更有权力,但未必更快乐。这就和我们的认知有关。
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和改变我们的认知结构,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最终满足。这其中存在的危险性是,我们对于创造有更多权利,但我们有可能成为一群不容易满足的人。